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與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等近日在北京呼吁,共同遏制巴西龜等外來兩棲爬行物種在中國野生環境中的蔓延態勢———
記者發現,在南京夫子廟等地,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看似溫馴的小動物所可能帶來的危害,以放生和飼養為主要支撐的銷售行為,還在正常進行,每天近百只巴西龜進入居民家中,不少在其后都“流失”到了野外。
國內每年約3000萬只上市
專家指出,為了保護野生環境,公眾好不要購買巴西龜等外來入侵物種作為寵物飼養,如果購買了巴西龜,不要隨意丟棄、放生和放置在野外環境中。
我國每年有近1000萬只的巴西龜進口,而國內養殖的個體每年約有3000萬只上市。巴西龜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
目前在野外,巴西龜已漸漸地侵入到南北方的各種水體:杭州雷峰塔下的小放生池內,巴西龜“濟濟一堂”地在陽光下曬背;
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海濤稱,巴西龜的威脅來自三個方面。巴西龜在野外捕食能力強,在野外掠奪其他生物的生存資源,使同類物種的生存受到毀滅性打擊,調查發現,有巴西龜的出現幾乎無一例外地使其他本土龜類滅絕;與本土陸龜做個對比,巴西龜兩歲就有繁衍力,而本土陸龜到七八歲才開始性成熟,等本土陸龜成熟長大,巴西龜早已是子孫滿堂;搶奪食物,本土龜根本不是成群巴西龜的對手。
雜交變異增強入侵能力
巴西龜還會和本土龜“聯姻”,這導致了本土淡水龜類的基因污染,并且雜交品種在以后的繁殖中也許會產生新的變異,大大增強它的入侵能力。
與此同時,巴西龜還是沙門氏桿菌傳播的罪魁禍首,養殖龜類85%攜帶副傷寒類沙門氏桿菌,尤其是幼龜。這些病菌已被證明可以傳播給包括人在內的恒溫動物并在其中傳播。
據WWF(中國)物種項目主任范志勇介紹,像巴西龜這樣的外來物種,不僅攜帶病原微生物威脅人體健康,還造成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破壞生態平衡等嚴重后果。在我國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98億元;而對我國生態系統、物種及遺傳資源造成間接經濟損失每年為1000.17億元。
據了解,美國1975年禁止非成年紅耳龜的國內貿易,歐洲1997年禁止進口巴西龜。我國很多地區已發現有紅耳龜的野生種群,寵物棄養、宗教放生、養殖逃逸以及執法人員誤把紅耳龜作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放生到保護區等因素是導致該物種在野外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因此,專家們在呼吁書中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制定針對巴西龜等外來物種的進口管理、養殖管理和放生活動管理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并倡議兩棲爬行動物學者以及相關領域學者重視巴西龜等外來物種在中國的入侵狀況研究。
夫子廟在正常買賣巴西龜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夫子廟寵物交易市場,不長的街道上,有六七家在叫賣巴西龜,每家少則數十只,多則數百只。小的只有兩個拇指指甲大,叫價5元,大的則有成年人的兩個巴掌大,價格在百元上下。在一家寵物店,店員稱,他們這里每天大約能賣出十幾只大小不等的巴西龜,到了節假日人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三四十只。
據介紹,恰如專家呼吁的一樣,來買巴西龜的一般有兩種用途,一是飼養,二是放生。從購買數量來看,兩者各占一半。放生者多半會選擇小巴西龜,他們認為烏龜是有靈性的動物,放生前許一個愿,能祈福,帶來好運氣。
巴西龜在野外轉播有幾種途徑:一是放生,為了防止自己放生的巴西龜被捉走,很多人都會選擇在荒郊野外放生。另外,巴西龜小的時候,樣子非常可愛,但長大后,食量大增,巴西龜與普通狗貓等寵物不同,壽命極長,經過長期的飼養,不少飼養者終會失去耐心,都會選擇放生。但此時的巴西龜,都已具備了繁殖能力,種群數量會快速增加。
事實上,這些店主對巴西龜的危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們認為,自己銷售的數量并不大,還沒有達到能危害到生態平衡的程度。同時,自己銷售出去的,一般也會進入居民的家庭,而不會對野生環境,造成大的危害。
蘇南蘇北野外均現巴西龜
南京師范大學科技處處長常青告訴記者,巴西龜對食物和生存環境要求不高,環境適應能力很強,生長快,繁衍力強,捕食兇狠。如果隨意放生,從長遠來說,因其基本沒有天敵,大量進入江河、湖泊,與本地龜搶奪食物,會威脅本地龜及相關物種的生存,對原有生態鏈造成極大的破壞。兩三年前,常青就在蘇北的洪澤湖邊看到了個體的巴西龜,這說明在江蘇巴西龜已有野外生存的跡象。
該校教授、博導周開亞老先生,曾任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他告訴記者,巴西龜生長速度快、高繁殖、易存活,對餌料的強占有率以及在生存空間中的占據優勢的能力極高,放生到野外將大量掠奪其他生物的生存資源,會使同類物種的生存受到嚴重打擊。